近日,常州的嚴女士在玩 " 羊了個羊 " 游戲時,為了獲取道具觀看了廣告。該廣告是一則貸款廣告,恰巧此時的嚴女士有資金需求,于是她便按照指引下載注冊了貸款 APP。
隨后她發現貸款 APP 上顯示有余額,以為是自己的貸款獲批就想要提現,此時客服稱嚴女士填寫的信息有誤,需要繳納保證金之后方可成功提現。見客服提供的賬號圖片上帶有公章,嚴女士信以為真,直到轉賬 9 萬元之后才意識到自己被騙。
該案發生后,網友們圍繞 " 羊了個羊 " 是否需要為嚴女士的損失負責也展開了討論。一部分人認為是由于該游戲的機制才導致詐騙廣告的出現,所以 " 羊了個羊 " 需要承擔一定責任;也有一部分人認為 " 羊了個羊 " 只是小游戲的開發者,并不具備廣告審核權利,故不應該由 " 羊了個羊 " 承擔責任。

圖為微博熱搜話題
諾誠評論:
無內購充值的小游戲,廣告變現是游戲開發商重要的營收來源,因游戲內展示廣告導致玩家被騙的,游戲開發商作為廣告發布平臺,如果 " 明知或應知 " 廣告虛假,仍設計、制作、代理、發布的,則存在承擔行政甚至刑事法律責任的風險。
近年來,網絡上出現了各類無明確資質許可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平臺、小額貸款軟件或其他金融衍生品,也頻頻 " 暴雷 ",眾多投資者血本無歸報警立案。
這類金融產品中也引發了一系列涉嫌詐騙、非法集資、非法吸儲等法律問題,如果在投放投資理財、小額借貸這類金融廣告時,廣告發布者明知這類產品實際為詐騙、非法集資、非法吸儲的,則被認定構成共同犯罪的風險極高。
同時,如發布上述虛假廣告構成刑事立案標準的,也將根據虛假廣告罪的量刑進行追責。
因此,對于游戲開發商來說,建議仍需要對游戲內展示廣告進行審查,主要包括查驗與廣告有關的證明文件(廣告主的主體基本資質、行業特殊資質和權限資質),核對廣告內容;如接到用戶投訴的,立即核實并下架、刪除違法廣告。